2021年9月,聽說張村鄉要編纂《張村鄉志》,對我這名長年在上海工作的游子來說,非常高興和激動。
張村鄉是一個風水寶地,是生我、養我的家鄉,從孩童、青少年,一直是家鄉的山山水水哺育我成長。如今,我雖是88歲高齡,但張村鄉的黃氏宗祠、周氏宗祠,張村鄉的古涵洞、古民居,張村鄉的太陽寺、琚源寺,張村鄉的萬鐘橋、景星橋,張村鄉的獨秀峰、荷葉山,張村鄉通往遂昌、浦城的古道,以及張村鄉的民風習俗、民謠民諺等等,至今仍歷歷在目,最憶是張村。
《禮記·大學》曰: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?!敝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,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,張村鄉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新樓林立,街道整潔寬敞,農業特產豐富,文化亮點紛呈,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幸福。近幾年來,廣大干部群眾遵循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奮發圖強,務實創新,使張村鄉變得更加富有,更加美麗,更有詩意,更有魅力。
志書是嚴肅、科學的資料書,是繼往開來、服務后代、垂鑒后世、有特殊歷史文化價值的地情書,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。張村鄉黨委、政府以超前的歷史眼光和文化意識,下決心將編纂鄉志作為這一屆黨政班子的重要工作,這是時代的重寄,人民的厚望。
張村鄉是江山市東南部的重要鄉鎮。盡管峰巒重疊,溪河曲折,但山水風光艷麗,文化底蘊深厚,歷史名人輩出。千百年來,其獨特、豐富的紅色文化、宗祠文化、寺廟文化、邊界文化、古道文化、生態文化,令人驚嘆、羨慕。
張村鄉歷來有勤耕崇學的優良傳統,從宋代的集義書院到清代的黃瑞狀元,從古代的8位進士到如今的100多名大學生,無不展示張村鄉民眾孜孜不倦、好學上進的精神。新時代正需要將這好傳統、正能量一代代傳承下去,一代代發揚光大。
編纂《張村鄉志》正是這種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的精神追求,這是張村鄉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,是張村鄉有史以來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。編纂這部鄉志,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需要挖掘、捜集、整理大量資料,需要多次進行篩選、提煉、打磨和修改,需要一支有水平、有激情、能吃苦耐勞的文化人隊伍。
聽聞《張村鄉志》聘用戴明桂先生為主編,我十分贊成放心。戴明桂同志是我的老鄉,與他多年保持聯系。他于浙師大畢業后,長期在江山市機關工作,退休后,又從事《江山市志》《江山年鑒》的編纂工作,有豐富的編纂經驗。更可喜的是,他是土生土長的張村鄉人,對家鄉有特殊的感情,有濃濃的鄉愁和情懷,由他組織一批文化人來承擔這一文化工程,一定能成功的。
最后,我期望《張村鄉志》,在鄉黨委、政府的指導下,在這支編輯隊伍的努力下,編出有特色、有高度、有深度的鄉志。同時,也希望家鄉在新時代實施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進程中,變得越來越繁榮,越來越美麗。